历经近一年的准备, 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印刷学院共同主办的2021第12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于2021年12月11-12日,首次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包装印刷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环保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数字印刷》编辑部和中国感光学会印刷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23家相关院校协同举办。
本届会议为期两天,由主报告会和分组报告会组成,来自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的4000多位观众在线观看了本次会议。
11日主报告会,由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齐元胜教授和魏先福教授先后主持,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高锦宏教授、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赵鹏飞院长代表主办方致辞。
高锦宏书记在致辞中提到,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作为中国印刷与包装领域的高端学术科研创新交流平台,始终致力于分享前沿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交流科研创新经验,共商行业发展大计,达到了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助推行业发展的大会宗旨和目的。北京印刷学院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坚持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使命,始终致力于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与各位专家学者保持并建立更加深入、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高锦宏致辞
赵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一直致力于搭建印刷包装学科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建立龙头院校、龙头学科强强联合、行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圈,促进印刷包装科学与技术变革,积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年会虽然今年选择了在云端相聚,依然希望能够给行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来启发与借鉴,激发全行业科研创新的热情,传播严谨的科研精神,实现科技兴业,科技兴国。他还强调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印刷包装科技研究与信息服务机构,将继续努力为泛印刷包装产业链搭建协同创新的平台,走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鹏飞致辞
特邀主旨报告
在主报告会的特邀主旨报告环节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廖宁放,苏州大学研究员、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林森,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程博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可持续制造研究讲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力翚分别做了题为“广色域成像与显示系统的颜色再现”“纳米3D印刷技术:体系化创新”“高性能纳微纤维非织造医用包装材料的研究”“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机器人协作” 的主旨报告。
廖宁放教授从广色域成像与显示系统的概述、成像与显示系统颜色保真的理论基础、广色域成像与显示系统颜色保真的关键技术以及成像与显示系统的研究实例等几方面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多基色显示系统,包括多基色LCD显示屏、多基色LED点阵显示屏、多基色投影仪等,可以代表广色域显示技术的新方向。而未来高分辨率多基色图像的获取、多基色图像与多基色显示系统的颜色转换将成为多基色成像(拍照)技术需要攻克的难点。
陈林森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图形化技术的现状和难题,并从光波特性出发,分析超表面metasurface等微纳结构对光场传播影响机理,指出超表面对光波多维调控、先进算法和微纳制造技术,是印刷产业和信息光子产业的创新方向。随后介绍 “纳米3D印刷技术”“光致精印-超构图像”和“柔性电子绿色化”研究进展。他认为未来纳米3D印刷技术是引领图像工程创新发展的里程碑式技术。
程博闻教授在报告中提到新冠疫情使得高性能的医用包装材料需求量大幅增加,纳微纤维包装材料因其阻隔微生物效果好、储存时间长、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受到医疗产品生产厂商的广泛青睐。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闪蒸法、熔 (溶) 喷法、静电纺丝等三种纳微纤维非织造材料制备技术。他指出纳微纤维医用包装材料的知识产权与标准的建立,国产医用材料的培养性采购条件是解决“卡脖子”材料的关键,加强产学研合作,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工程结合、设计与工艺优化并进、装备与技术协同、产品优化与应用评价同步等工作至关重要。
王力翚教授从人机协作的背景与定义、自适应和无编程的机器人控制、挑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等几方面分享了智能制造中的人-机器人协作。首先介绍了进行人-机器人的必要性,以及人-机器人程序的特征和组件的关键性。并讲述了人-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和人-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自适应和免编程(Programming-free)的机器人控制条件。他认为目前人和机器人混合团队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在人-机器人协作装配中,发生的任何潜在事故可通过嵌入传感器收集工人的脑电波进行监控和诊断。
主报告会直播照片
青年学者报告
在青年学者报告环节,陕西科技大学教授赵伟、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孙帮勇、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梁丽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吴子朝、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卢富德分别做了题为“生物质新材料创制以及其在印刷包装中的潜在应用”“单传感器快照型光谱成像机理及应用探讨”“生物高分子的光电性能及其在全印刷电子器件中的应用”“3D人体姿态检测与风格迁移”“自主开发scppass软件在包装工程中的应用”的青年学者报告。
赵伟教授分享了天然纤维素多孔材料原位聚合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利用天然纤维素纤维的结构特点构筑纤维素多孔材料+结合高效的原位聚合技术。他表示这种技术可以赋予生物友好的生物质材料新的“生命价值”,可应用于医药生物、电子传感、智能包装等高端技术领域。
孙帮勇副教授从彩色与光谱数据的应用、快照型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光谱影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单传感器快照型光谱相机成像机理及应用。他表示该技术可应用于高光谱目标异常检测、行人重识别研究、图像去雾研究、低照度图像提升等方面。
梁丽娟副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DNA作为有机基电子学中的功能材料再印刷电子中的应用,随后分享了用镧系基配合物制备新型光子材料和dna表面活性剂复合物制备全印刷电子器件的研究过程。她表示该研究在射频识别标签、传感器、智能存储、柔性有机集成电路、柔性显示板和可穿戴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吴子朝副教授介绍了3D人体姿态检测与风格迁移这一研究中的工作要点,包括长短期姿态融合机制的视频3D人体姿态检测、对比解耦的动作风格迁移。并强调3D人体姿态检测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应用在人机交互、运动分析、康复训练等领域。
卢富德副教授在报告中介绍自主开发的scppass数值计算软件,具有内存小,可多平台运行,语言编写窗口支持大部分语言,可以处理微分、积分、代数方程、曲线拟合、数据绘图、插值、非线性规划、图像处理等多种科学计算的优势,而且具有开发交互式界面的功能,可用于包装系统的力学分析、运动演示和设计计算等方面。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齐元胜教授主持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魏先福教授主持
分组专题报告
12日上午,在线举行了 “颜色科学与图像处理”“印刷包装及智能技术”“材料科学及检测技术”3个分组专题报告会,吸引很多高校师生和业内人士线上参会聆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强、武汉大学副教授李治江、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孙志成、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广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褚夫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海侨作为分会场的点评专家,对各分组报告进行了认真地点评,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及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颜色科学与图像处理报告会
印刷包装及智能技术报告会
材料科学及检测技术报告会
主会场直播现场
至此,2021第12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圆满结束。今年的学术年会,不仅分享了广色域成像、包装工程数据计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还突出了纳米3D印刷、生物高分子印刷电子等“印刷”新发展方向,聚焦了人-机器人协作和3D人体姿态识别所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同时关注了纳微纤维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创新材料发展,延伸扩大了印刷与包装的概念,涉及多个相关学科,进一步践行了推动“泛”印刷包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协同创新的大会宗旨。今后,年会将结合社会与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会议内容,提高交流水平。